中国有173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其中约53万平方公里(31%)可治愈。中国有122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面积,其中部分农田处于荒漠化进程中,如果5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变成良田,那么我国可耕地面积将增加43%。按照百年治理计算,每年治沙造田5300平方公里,需要一百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024年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完善,工作机制更健全,政策支持更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一定效果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报告提出,下一步,要在核心攻坚区抓好一批标志性的联防联治示范项目,组织央企实施好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推广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新模式。
由于光电波动性强,没有很好的方法像煤电一样用户要多少就发多少,而只能是发多少电用户就要用多少,必须有优惠电价制度鼓励用户用电,否则就会像“弃风”一样出现“弃光”。
国家能源局的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量190亿千瓦时,“弃光”电量却达到18亿千瓦时。分地区来看,甘肃省“弃光”电量11.4亿千瓦时,“弃光率”28%;新疆“弃光”电量5.41亿千瓦时,“弃光率”19%。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消纳波动的光电。德国能源转型20年,就是在全力解决这一个问题。只有切实解决了“弃光”问题,中国的光伏产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光伏治沙并非简单的将光伏板架设在沙漠中,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应对诸多挑战。首先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强烈的紫外线、频繁的风沙、巨大的温差,这些都对光伏设备的寿命和稳定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研人员研发了耐腐蚀、抗风沙的专用光伏组件,并优化了光伏电站的设计和安装方法,以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
其次是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沙漠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光伏治沙的关键。为此,科研人员在光伏板下和板间空间,巧妙地设计了立体ECO。他们利用芦苇、秸秆等当地可再生资源,编织成沙障,有效地阻挡风沙,减少土壤侵蚀,并为植被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
此外,光伏治沙项目还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许多项目配备了储能系统,可以将白天产生的多余电力储存起来,用于夜间或电力需求高峰时段的供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些项目还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效益。
光伏治沙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光伏技术的应用,更在于其对沙漠ECO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在光伏电站的外围,科研人员建设了防风林带,种植杨树、花棒、沙棘等耐旱、抗风沙的树种,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效地阻挡风沙侵袭,保护光伏电站和内部植被。
在光伏板下,则种植了具有固沙作用的牧草和灌木。这些植被不仅仅可以吸收水分,改善土壤结构,还能为当地畜牧业提供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项目还采用了飞播草籽技术,在广阔的沙漠区域播撒草籽,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快沙漠生态修复进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的通知》(发改基础〔2022 〕19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2〕39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内政办发〔2022〕19号)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标准地”建设促进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鄂府办发151号),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个世界级产业”的建设要求,推动杭锦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杭锦旗委、旗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园区化开发、平台化运作、多元化实施、标准化建设、绿色化消费”的原则,我旗在库布齐沙漠西侧开发建设朔方新能源大基地。基地位于国道G242以东、S24沿黄高速以南,主要分布在吉日嘎朗图镇黄芥壕嘎查和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总占地面积48.7万亩,规划新能源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总投资约115亿元。
为推进实施新能源大基地“标准地”开发建设,通过开展“新能源+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的多产业融合,发挥土地价值,将沙漠变废为宝,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力争把朔方新能源大基地打造成国家级新能源综合开发示范区,现面向全社会招商。
统筹光伏板间及板下土地,积极招商实施土壤改良、生态治理;发展光伏板间及板下林光互补、农光互补、草光互补产业,推广种植紫穗槐、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杨树、糖槭、云杉、紫穗槐、柠条、杨柴等防护林带,甘草、黄芪等中草药,红枣、果树等经济作物;利用光伏基地种植的优质牧草,引进专业养殖团队,按照科学养殖方法,扩大牛羊等特色养殖业规模,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建设“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立体生态循环产业,打造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特色经济作物、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秸秆制氢等“一地多用”、多产业融合的生态经济圈。
利用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资源,开发沙漠旅游、园区观光游、乡村游、新能源研学游,建设千岛沙廊道、风光营地、休闲度假、公益林认养、沙漠音乐节、沙漠越野等多功能旅游项目,通过“设施景观化、基地低碳化、服务多元化、管理智慧化”理念,打造新能源综合文旅基地,发展沙漠生态与科技体验相结合的现代旅游新模式。
招募国家、省、市级科研院所及专业公司在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设立工作站、实验室、实证基地、沙产业研发总部等,开展生态修复、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等产学研项目,共同打造国家级沙漠生态新能源综合科研基地。
公平、公正、择优引进有实力、讲信誉、业绩优的国内外知名农林牧业、科学技术、文化旅游等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
2.农、林、牧开发企业需具备成熟的农、林、牧产业开发经验及完善的产供销体系,且在国内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及行业影响力。
3.文旅企业需具有3A级或知名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营管理经验,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以杭锦旗旗属国有企业牵头,通过投资入股、协议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招引专业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开发运营,按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及运营,并进行收益分配。
●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近日发布招标公告,计划在库布齐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建设600万千瓦光伏项目。该项目分为三个标段,总建设规模为600万千瓦,预计将建设10座220kV升压站。项目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宜光伏场地建设。
招标公告显示,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1日开工,预计2027年5月31日前具备全容量并网条件。投标人需具备电力工程监理甲级资质,且在2021年1月1日至投标截止日期间,具有至少3个单体规模300MW及以上已完工光伏电站工程的监理业绩。
各种交联聚乙烯材质EV新能源充电线、高压、屏蔽汽车线护套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